昆明潘家湾旧货市场内,斑驳的书架上陈列着一排排旧书;街角老茶馆中,茶客们就着普洱茶香,翻阅着从旧书摊淘来的线装书;东方书店里,醇厚的咖啡香味和书卷气息相互交融。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天,记者探访了这座城市的旧书市场和旧书店,仿佛翻开一部活的历史书,旧书与新知碰撞间,文化血脉绵延新生。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的西站旧书交易市场。新华社记者胡了然 摄
昆明书业的根脉,源于唐代书林街的南诏文庙。彼时,南诏文庙前的石板路上,匠人们设坊开店,雕版刻字;书商们肩扛线装书,与文人书生们擦肩而过。及至明清,光华街、文明街、甬道街并称为“书市三街”。
曾经,文明街的旧书摊成为当时西南联大师生们的“精神粮仓”。如今,坐落于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校区旁的西站旧书交易市场,依旧是淘书爱好者的宝库。
书必银书行内,整齐陈列的书架上,不乏成套的《云南省志》《昆明方言词典》等独具云南特色的经典之作。店员小陈正在用检索系统搜索着顾客前来询问的书目,“附近老教授们常来买书,有时候一淘就是几十本。”

4月23日,在书必银书行内的书架上陈列着线装版《新纂云南通志》。新华社记者胡了然 摄
“旧书可以让人想起旧日的许多时光,就像老电影,见证了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历史。”退休的高中语文教师滕先生是位“旧书迷”,“在快速向前发展的社会里,揣着一本旧书,仿佛穿越到往日的美好时光。”
承载着历史慢时光的旧书,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手中传递,它们是流动的文化音符。读者可以在书页的折角、批注之间,与先前读者来一场隔空对话。
位于文明街的东方书店开业于1926年,书店的木制匾额在林立的商铺间显得沉静安然。读者张女士反复挑选后,打开了一本用红笔写满批注的二手书,细细阅读:“前人对于这本书的感想有时候和书作者的内容一样耐人寻味。”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旧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慢生活”的精神空间。在人工智能等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的今天,读旧书的意义愈发重要。

4月23日,东方书店内的书架上,放着一本粘贴着读书短评的《朝花夕拾》二手书。新华社记者胡了然 摄
东方书店负责人李国豪介绍,书店内有约一半的二手书,还有一些绝版书籍,只借阅不出售,“其中承载着珍贵的文化历史。许多旧书仍然无法在AI工具庞大的数据库中检索到,人们只能在纸质书中遇到新知,甚至收获惊喜,这就是今天的图书仍然需要存在的价值。”
暮色四合,东方书店的霓虹灯牌亮起。一位母亲牵着孩子在书架前驻足,孩子踮脚取下一本《朝花夕拾》,书的封面上粘贴着书店主理人书写的一段读书短评。
书店窗边吹拂而来的花香与店内墨香交织,这是昆明旧书店独有的浪漫,今天和历史在此刻相遇。
来源:新华社
编辑:贺靖
审核:钟玲
终审:彭德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