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构建“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育人模式 讲好数字中国故事

时间:2025-04-25 04:39:00

温州理工学院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围绕讲好数字中国故事,构建“三维三融三链”科普思政模式,赋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学院聚焦价值引领、精神增信、实践育人“三维度”,坚持党建、科普教育、社会“大课堂”与思政教育的“三融合”,贯通科普思政与专业教育,第一、二课堂,线上线下“三链条”,调动多元育人主体、充分发掘育人资源。突出产教融合和实践育人导向,加强课程群建设,创设“校+政+企+馆”的科普育人生态,打造“有地方味的科普思政课”。

突出产教融合

构建党建引领下的“校+政+企+馆”科普育人生态格局

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校“建设高水平理工类应用型高校”的定位,以培育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为导向,以讲好数字中国故事为主线,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产教融合同向育人、协同发展的路径,将思政课“大道理”与数字中国“小故事”相融合,发挥好科普教育和思政教育“1+1>2”的聚合效应,持续推进“大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

学院以“数智红荟”党建联建为抓手,与温州市数据局、星海街道、电信、联通、中国通信服务公司温州公司等政企党组织开展党建联建,以校地企联动的方式,在电信、联通、数据集团、数安港、怡联科技、智能谷、浙江云谷等建立产教融合平台、科创平台、实践教育基地等社会“大课堂”。学院深入挖掘数字领域龙头企业的优秀企业文化、先进数字技术成果、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鲜活的育人素材,通过科普教育的融入提升“大思政课”的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搭建“党建导师+专家导师+行业导师+思政导师+科普导师”五元导师团队,推动教材联编、课程联建、师资联培、场馆联建、实践联动,形成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校+政+企+馆”一体化育人新格局。

融入地方数字资源

开展“有地方味的科普思政课”建设

学院以科普为纽带,结合本地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发展成效及背后的科学家精神,开展“有地方味的科普思政课”建设。

学院整合利用地方数字技术赋能改革的优秀教学资源,设计“公共数据治理”“健康大脑+未来医院”“温籍数学家知识图谱”等教学专题,开设“科学家精神的培育与实践”选修课程,把地方数字实践成就、模范事迹、科学家精神作为重要教学素材、案例,通过情境式教学、互动课堂等,实现科普思政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使思政课、课程思政更贴近学生实际、激发情感共鸣,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让学生爱听爱学、听懂学会。打造“星海启航”讲坛,邀请本地数字领域科学家、企业家、科研人员、技术骨干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走进校园、走上讲台,讲述地方数字技术发展成就、诉说身边典型故事,把书本上的抽象理论与鲜活的地方数字技术实践结合起来。

发挥实践育人导向

打造“五位一体”科普思政实践教育体系

学院围绕讲好数字中国故事,充分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加强校内外科普思政实践基地建设,贯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打造“展馆研学+文化浸润+竞赛体验+实训锻炼+志愿服务”的“五位一体”科普思政实践教育体系。

打造“场馆里的科普思政实践课”。学院组织学生到城市大脑、电信、联通、科大讯飞等单位的展厅展馆、科技馆和校内的AIGC科普基地,感受中国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领域取得的成果以及背后的科学家精神。

打造“文化活动中的科普思政实践课”。学院以举办“卓越领航”科技文化节为抓手,打造“学思践悟”校园特色文化品牌。成功主办第五届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软件工程国际研讨会(ICBASE)、第八届计算与数据分析国际会议(ICCDA),让学生与知名学者面对面交流,了解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软件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与未来发展趋势。

打造“竞赛中的科普思政实践课”。学院立足创新创业大背景,组织学生组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数学建模竞赛、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统计调查大赛等。智算识肽学生团队基于多膜肽扩散强化学习进行多模态的抗菌肽生成与预测研究,发表SCI论文12篇,其中TOP级别10篇、SCI一区5篇,共被引用152次,总影响因子为79.8。

打造“产线上的科普思政课”。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产教融合平台、实践教育基地育人功能,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实习、调研、访谈、研学,零距离领悟党的领导下数字中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打造“志愿服务中的科普思政课”。学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普思政中的主体作用,组建各科普宣讲队深入乡镇社区、企业、中小学等开展数字中国的科普宣传。“数享家”数学文化宣讲团深度融合AI,创新推出数学家主题剧本杀、绘本故事、知识图谱及互动课程,走进旭日社区、邻里学堂、永兴一小等开启沉浸式数学科普新实践。

(作者:周烁 刘明哲 娄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