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常现代,非常多样化,也非常有活力。”近日做客上海的蓬皮杜中心明星策展人、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现代艺术馆藏部主任克里斯蒂安·布莱昂,连用了三个“非常”向记者坦言他对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震撼”印象。这是他第二次到访上海,继一年半前将策划的乌尔·杜菲回顾展“快乐的旋律”带到西岸美术馆之后,再次带来策划的西岸美术馆与法国蓬⽪杜中⼼新⼀轮五年展陈合作的首个常设展“重塑景观”。

乔治·布拉克《埃斯塔克的风景》
有别于人们熟悉的偏好理性的古典主义风景画或是注重光影的印象派风景,4月29日正式启幕的“重塑景观”,是一部更为“前沿”的风景艺术简史巡礼。近70件蓬⽪杜中⼼馆藏真迹汇集于此,首次系统梳理20世纪以来现当代艺术阶段的风景主题,背后有着扎实的学术研究作为支撑。克里斯蒂安透露,这一展览在上海是全球首次亮相,足见他对于上海观众艺术欣赏水平的认可。“希望未来能有更多机会来到上海,参与更多项目,我也热切期待着上海观众的反馈。”

“风景”成为艺术创作的实验场
“风景”作为艺术史上的母题,是人类认知世界、表达情感和精神寄托的重要媒介,也见证了人类文明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变迁。克里斯蒂安告诉记者,自印象派时期过后,20世纪以来的风景描绘经历了深刻的变⾰,“重塑景观”⼒图以全新的视角重访这⼀主题,试图充实该阶段风景画的研究。“这是我非常关注的一个主题,很开心西岸美术馆欣然接纳了这个主题,并将它以展览的形式落地。”
展览之所以突出“重塑”二字,克里斯蒂安说到,一方面,是因为在展览聚焦的20世纪以来这一时间段,艺术家们表现的已不单是作为风景的表象,更是以风景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实验场,无论野兽派、立体派、超现实主义还是抽象主义等等;另一方面,“重塑”令人联想到一些新鲜的事物,其中有城市景观之新,如摩天大楼、工厂工地等,也有艺术家观察风景的视角之新,例如飞机出现后带来的俯视视角。

弗朗索瓦·莫雷莱、川俣正《码头与海洋》
依次铺陈的七个展览板块,分别打开风景被艺术重塑的七个维度。其中每个板块的第一件作品,都是克里斯蒂安特别设置的“标准展品”,“它是相关主题下较有代表性的一件,也是展区所处时间段较为早期的一件”。并且,由于20世纪以来艺术样式的更趋多元,展览中出现了几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带给观众关于风景的沉浸式体验。法国艺术家弗朗索瓦·莫雷莱与日本艺术家川俣正合作的《码头与海洋》便是其中一件。这片“海洋”由38根摩洛哥蓝霓虹管构成,通过柔和的闪烁模拟粼粼波光,邀请观众站在向“海洋”延伸的木制步道上感受。薇罗尼克·汝马尔带来的《绿色全景图》则创造了更特别的观展体验——艺术家使用绿色热敏涂料在墙面铺展出一道横贯的宽色带,构成类景观的剧场式布景,观众穿行其中,可触碰弹簧与涂料层,留下手印痕迹。

薇罗尼克·汝马尔《绿色全景图》
大写的“风景”更具现实穿透力
展出的众多作品,不仅承载着艺术技法的不断创新,也折射出百余年来全球社会演变的轨迹。这是一种更具现实穿透力的大写的“风景”,唤起人们对于自然、城市与自身存在的新思考。

让·杜布菲《幸福的乡间》
呈现鸟瞰多维视角的“俯瞰之景”板块,显得颇为典型。克里斯蒂安告诉记者,这些创作对应着飞机发明及普及后给人们视角带来的显著变化。例如,让·杜布菲创作于1944年的《幸福的乡间》,尽管画面的彩色方格色块带些抽象色彩,但让人能感觉到田野的边界,就像在飞机上眺望大地。热拉尔·弗罗芒热描绘自己巴黎工作室附近景观的《巴士底网络》,创作于2007年,画面以纵横交错的彩色线条勾勒的城市布局,乍一看有些像卫星图。“千禧年之后,智能手机、全球定位系统等新事物都出现了,这幅画与街区卫星地图做了一个结合,说明艺术家紧跟时代变化。”

相较20世纪以前的风景画大多呈现诗意、唯美的田园风光,探索⼯业化与都市发展的“城市景观”在此次展览中占据相当比重,与百余年来的全球城市化进程紧密连接。乌戈·波佐创作于1926年的《广场的航空绘画》,聚焦的就是城市里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楼,以震撼的仰视视角捕捉都市建筑的宏伟体量与垂直线条。“建筑立面的透视冲向天际,仅在画面中间围出弹丸大小的一块天空,多少有点令人不安的压迫感。”克里斯蒂安说。不单高层建筑进入艺术家视野,建设工地也成为这一时期艺术作品的表现对象。例如伊利亚·约西福维奇·卡巴科夫创作于1983年的《从现在到12月25日,在我们区》,将一份市政规划清单与塔吊、工棚构成的泥泞工地图像并置,在这片荒芜景致中,两把突出画面的现成品铁锹更是引人注目。

彼得·多伊格《100年以前》
出现在展览一头一尾的两件作品,还特别藏着克里斯蒂安希望唤起生态保护意识的“心思”。英国艺术家彼得·多伊格创作于1959年的油画《100年以前》,构成别样的视觉版“前言”,只见茫茫水域中,一位女子形单影只地坐在一艘巨大的独木舟之上,脸转向观众,似乎在抛出疑问: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展线尾声的《回声》,是卢森堡艺术家谢素梅创作于2003年的影像作品。她记录下自己身着红衣、背对镜头演奏大提琴的场景,像是隔空对展览开头的提问给出答案。屏幕上,广袤明亮的绿色山野很是迷人,艺术家渺小的身影出现在悬崖边缘,她演奏着自创的一段旋律,节奏舒缓而简约,在山谷形成绵延不绝的回响。

谢素梅《回声》
铺展跨文化平等交流新风景
克里斯蒂安告诉记者,“重塑景观”是一个国际化展览,在艺术家选择方面,完全以国际化视角来选择艺术家及展品。同时,考虑到展览在上海举办,他尽可能纳入了中国艺术家的作品。

崔洁《北京国际饭店》
现身此次展览的中国艺术家作品共有四件,除了以抽象风景参展的赵无极,其余三位参展艺术家庄喆、崔洁、仇晓飞,大众可能并不熟悉。庄喆长期旅居海外,今年已91岁高龄。他带来的《(无题)》,虽为抽象画,却可见枯木、岩石等东方景观意象,从中能同时看到艺术家受宋代范宽、郭熙山水画以及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以《北京国际饭店》参展的崔洁,是位上海的80后艺术家,其绘画作品灵感源自她长期游历的上海、北京、杭州等大都市中的建筑元素,往往将雕塑与建筑嵌合在复合构图中。展出《密林中的盆栽》的仇晓飞,长期工作、生活于北京,画面在混杂而丰富的意象间寻找具有张力的平衡点,这是一件前不久刚刚入藏蓬皮杜的作品。克里斯蒂安坦言,希望这个展览能展开不同文化之间平等的交流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