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便次数与长寿有关!研究发现:每天排便在这个次数,身体更健康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9:05:00    


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个话题虽略显私密,却与我们每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 —— 排便。可能很多人觉得,排便不过是生活中的小事,不值一提。但你知道吗,这看似平常的行为,却可能暗藏着关乎生命健康的重要密码。最近,张伯就被排便问题折腾得焦头烂额,甚至还差点被吓得 “魂飞魄散”!究竟怎么回事?让我们一起来一探究竟。

最近几个月,张伯深受便秘折磨,一周仅仅能排便 1 到 2 次,每次排便都如同一场 “艰难战役”,十分费力。和邻居闲聊时,张伯倾诉了自己的苦恼,邻居听闻后,神色严肃地提醒他:“网上都说了,寿命和排便次数密切相关,便秘的人寿命短,你可得赶紧去医院检查!”

这番话犹如一颗 “重磅炸弹”,在张伯心中掀起惊涛骇浪。联想到自己最近腹胀难忍、食欲不振,整日无精打采,他越想越害怕,担心自己是不是患上了什么绝症。回到家后,张伯立刻打电话给儿子,让他赶紧回来带自己去医院检查。相信不少中老年人都有类似张伯的困扰,那么排便次数真的和寿命有关系吗?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健康秘密呢?

其实,排便次数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早已引起医学专家的关注。《BMJ Open》上发表的一项由北大研究人员进行的研究,为我们揭开了这一谜团的一角。研究人员对我国 CKB 数据库内 48.7 万余名年龄在 30 至 79 岁的受试者数据展开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受试者的排便频率,并进行了长达 10 年的随访。

在随访期间,诸多疾病案例浮出水面:40347 例缺血性心脏病、7972 例主要冠状动脉事件、8943 例缺血性卒中以及 15281 例 2 型糖尿病等。经过对混杂因素的调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相较于每天排便 1 次的受试者,每日排便次数超过 1 次,罹患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会增加 12%,心力衰竭风险增加 33%,慢性阻塞性肺病风险增加 28%,2 型糖尿病风险增加 20%,慢性肾病风险增加 15%。而每周排便次数少于 3 次,同样会导致患病风险上升,缺血性心脏病、主要冠状动脉事件、缺血性中风以及慢性肾病的风险会增加 7% 至 22% 不等。由此可见,排便次数过多或过少,都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紧密相连。

既然排便次数过多或过少都存在风险,那么什么样的排便才算是健康的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徐志洁给出了专业解答:排便次数并非衡量健康的唯一标准,健康的排便需符合多个维度的标准。

  1. 颜色:正常的粪便应呈黄色,形态类似香蕉。若粪便颜色为红色,可能是胃肠道出血的信号;呈白色,则可能与肝胆、胰腺疾病有关。
  1. 性状:健康的粪便柔软但不会粘连便池,能够浮在水面上,水一冲即净。饮食结构会对粪便性状产生影响,摄入过多蛋白质,粪便会变硬;碳水化合物摄入较高,粪便则容易呈糊状。
  1. 味道:健康的粪便带有微臭味,这是细菌分解产生粪臭素所致。素食者的粪便味道相对较淡,而肉食者的粪便味道则会更重一些。
  1. 排便感觉:正常情况下,每次排便时间应控制在 5 分钟内,排便过程顺畅,便后不会有排不干净的感觉。

除了关注排便次数和健康标准外,我们还需留意大便发出的 “危险信号”。肿瘤专科医生潘战和提醒,当粪便出现以下异常时,一定要及时就医,因为这可能是癌症发出的预警。

  1. 大便形状改变:粪便突然变细或带有凹槽,很可能是肠道内出现肿瘤,对粪便造成压迫所致。
  1. 排便习惯改变:原本规律的排便习惯突然改变,如从每日 1 次或 2 日 1 次,变为一日多次或多日不排,甚至出现腹泻和便秘交替的情况,且排完后有里急后重的感觉,此时务必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1. 大便带血:粪便中带有异常血液,切不可盲目认为是痔疮所致,应及时就医进行指检,明确出血原因。许多肠癌患者的首发症状便是便血,但由于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病情延误,发展到中晚期。

排便,这一每天都在进行的日常行为,如同身体健康的 “晴雨表”,时刻反映着我们的身体状况。从张伯的经历,到科学研究的结论,再到医生给出的专业建议,都在提醒我们:关注排便健康,不容忽视。无论是排便次数、粪便颜色和性状,还是排便时的感觉,任何细微的变化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自己的排便情况,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检查,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毕竟,健康的身体,才是享受美好生活的基石。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